欢迎访问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网站!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吉林省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17-12-07 00:00:00
  • 作者:
  • 来源:
  • 字号【
  • 分享

吉牧发〔2016〕4号

关于印发《吉林省率先实现
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畜牧业局,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省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吉林省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16年1月18日


吉林省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制定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
一、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立足省情实际,着眼国家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全省经济振兴发展需要,坚持全省联动,加快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建设国家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畜牧业经济强省。
具体目标:
(一)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坚持立足省情实际、适度超前谋划、分病种梯度建设、实现滚动认证的理念,综合采用免疫无疫区、生物安全隔离区、非免疫无疫区三种模式,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省。
——建设无口蹄疫区。2016年通过国家评估认证。积极参与国家大东北无口蹄疫区建设,2020年A型口蹄疫达到全省维持免疫无疫、亚洲Ⅰ型口蹄疫达到全省非免疫无疫、○型口蹄疫达到全省维持免疫无疫。2021年,在农业部组织下申请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无疫认可。
——建设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2018年,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实现良好的免疫控制,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建设工程,促进全省达到免疫无疫标准,力争2022年通过国家评估认证。2023年,在农业部组织下申请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无疫认可。
——建设无新城疫区和无猪瘟区。2020年,确保新城疫和猪瘟实现良好的免疫控制,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同时启动实施免疫无新城疫区、免疫无猪瘟区建设工程,促进全省达到免疫无疫标准,力争在2024年通过国家评估认证。2025年,在农业部组织下申请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无疫认可。
(二)建设国家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充分发挥我省优质饲料、良好生态等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大力推进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
——建成肉类调出大省。力争到2020年,全省肉类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调出量260万吨。其中,牛肉调出量由第5位进入前3位,鸡肉调出量由第8位进入前5位,猪肉调出量由第15位进入前10位,羊肉调出量由第19位进入前15位。到2025年,全省肉类产量力争突破440万吨,调出量稳步增长。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到2020年,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到2025年,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率达到90%以上,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建设畜牧业经济强省。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畜牧业经济强省。
——养殖业产值持续增长。力争到2020年,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由全国第11位进入全国前8位。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达到50%以上;到2025年,畜禽养殖业产值力争突破2200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
——加工业拉动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290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6%;到2025年,力争突破420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8%。
——粮肉转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畜牧业转化粮食1125万吨,占粮食产量的30%;畜禽加工率达到70%。到2025年,畜牧业转化粮食占粮食产量的35%;畜禽加工率达到75%。
二、畜牧业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精深加工能力弱。主要是初级加工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原字号”产品比重过大,经济效益不高。在精深加工上,主要以精细分割和熟食加工为主,而动物皮毛、骨血、内脏的利用率较低,在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等高端产品加工上明显滞后,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30%。国家级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15家,仅占全国的1.2%。
(二)品牌营销进展不快。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品牌,皓月、华正、精气神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经济价值小,拉动畜牧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我省畜产品营销方式还相对传统落后,多以集贸市场和一般商超为主,冷链物流营销还没有形成体系,尤其是应用互联网电子营销只是在个别企业刚刚起步。
(三)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虽然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但是标准化养殖比重仅为54%。规模养殖场(小区)设施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着标准化滞后于规模化、粪污处理滞后于环境保护、信息化滞后于市场化等问题。大型加工企业养殖基地建设滞后,原料自给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全省60%的企业没有养殖基地。皓月、华正等企业虽然建了养殖基地,但基地自给率仅为10%左右,与企业发展需要极不相适应。有的村屯还没有实现“人畜分离”,与标准化养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畜禽结构不优。近年来,省内外市场对牛羊肉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市场空间较大。牛羊以草食为主,产品附加值较高,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我省养殖业以猪鸡为主,牛羊比重相对较低,牛羊肉产量只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19%。在猪鸡养殖中,特色黑猪、地方鸡等高附加值品种的比重较小。此外,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鹿、兔、蜂、蛙以及貂狐貉等经济动物养殖规模更小。这种畜禽结构,不仅满足不了市场对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还对资源造成了浪费,降低了畜牧业的比较效益。
(五)质量安全输入性风险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养殖、屠宰、加工、储存、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监管任务重,风险隐患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畜禽及其产品跨省、跨区域调运频繁,流通量大,伴随活体和加工制品传播的疫病、疫情防控监管难度加大,输入性质量安全隐患增多。一旦出现问题,不但会给产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也会严重影响消费信心和社会稳定。
(六)畜禽种业发展滞后。主要是缺少“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集团,种畜禽场实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只引不育、只繁不育”的问题较为突出。我省的松辽黑猪和加系西门塔尔牛等品种质量好,深受市场欢迎,但由于畜禽种业企业规模小、制种能力弱,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导致品种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生猪、肉牛、肉鸡、蛋鸡主推品种仍以从国外引进的“洋品种”为主,具有吉林特色的“土品种”较少。
(七)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低。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各领域的集成与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畜牧行业管理、市场监测预警、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手段和能力相对传统落后。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无疫区建设
1.强化基础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强化无疫区建设管理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组织机构,健全省、市、县三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畜禽定点屠宰监管机构,强化和稳定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等基层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各级兽医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设施运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兽医机构专业人员比例符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规定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同步启动、整体推进的原则,明确规定全省规划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区域范围和控制类型。依据全省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生猪、家禽、牛、羊等主要畜种防疫趋势,制定完善规定控制的动物疫病控制规划、实施计划和监测净化方案。
2.大力加强预防监测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省畜牧业管理局制订全省无疫区强制免疫计划、监测计划,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和监测工作。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化完善疫苗冷链体系,按照需要配备相关设备,保证疫苗运输、保管和使用全程无缝对接。执行强制免疫制度,确保应免动物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加强防疫档案管理,做到各项记录档案上下衔接、规范统一和可追溯。推进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强化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各市、县兽医实验室全部通过兽医实验室考核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场所、装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强化监测预警网络及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常规监测、集中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落实阳性畜禽处理技术路线。
3.严格实行检疫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对动物防疫实施监督管理,全面完善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工作。推进人工屏障及移动监管。全省统一设定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无疫区的指定通道,在进入无疫区边界指定通道的主要交通道口设置维护35个非临时性警示牌,在非指定通道的主要交通道口设置维护50个非临时性警示牌。建设完善以40个公路、7个铁路、3个民航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省境间非指定通道主要公路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动物隔离场为主的完整的人工屏障体系,有效控制易感动物自由进出无疫区。健全引入及过境易感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进入制度、引入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审批制度和引入动物隔离检疫制度,完善相关工作记录,实现对无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交易、贮藏等环节的有效监管。推进检疫监管及监督执法。加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无疫区有关兽医机构队伍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每个乡镇建设不少于2个产地检疫申报点,达到国家或省建设标准;屠宰场(厂、点)选址、布局、设施设备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设立独立的检疫监督工作室,配备与检疫监管工作相适应的快速检测、机打出证等设备和条件。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配备与其工作量相适应的检疫监督执法设施设备,官方兽医全部配备并熟练使用“动监e通”移动终端。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每个县(市)建设1个与养殖规模相适应,具备烈性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死亡畜禽处理能力的无害化处理场;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总容积不低于100立方米的无害化处理湿化池或收集场所,集中收集处理辖区内散养户的病死畜禽;畜禽饲养场(养殖小区)、屠宰场所、动物隔离场所必须配置与养殖、屠宰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同时,完善收集体系建设,落实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4.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制定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标准和名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备应急处理工作必需的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装备,储备相应防疫物资。加强省、市、县三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建立应急预备队,提高快速反应和科学处置能力,及时准确开展疫情报告和管理。完善动物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分级核查举报疫情,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二)加快推进大项目和全产业链建设
    坚持大企业、大项目牵动,以养殖基地为载体,采取产业联盟等发展模式,优化标准化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资源,加快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
    1.建设大企业大项目。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大型养殖、食品加工、皮革深加工和利用骨血、内脏等生产保健品、药品和生物制品大型精深加工企业。着力抓好雏鹰400万头生猪、正榆1亿只肉鸡、麒鸣100万只肉羊等2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鼓励皓月、德大、华正、广泽等15个国家级和延边畜牧等9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建设精深加工项目,扩大精深加工产能,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酱卤、熏烤、奶酪、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系列加工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培育超百亿元龙头企业2个,超50亿元龙头企业4个,超亿元龙头企业60个;到2025年,培育超百亿元龙头企业2个,超50亿元龙头企业7个,超亿元龙头企业70个。同时,科学谋划好饲料草加工、兽药研发等方面大项目建设,通过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亿元以上饲料企业30个、亿元以上兽用生物制品企业5个。
    2.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抓好600个标准化示范场,辐射带动规模养殖场(户)10000个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的比重达到66%。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省市县专家服务团队采取集中培训和入场指导的方式,引导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300头以上、肉羊年出栏5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蛋鸡存栏2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参与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场典型。依托国家标准化健康养殖政策,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每年扶持50个以上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做到树立一个示范场,带动一片场户,培训一批骨干,引导和带动更多的规模养殖场向标准化养殖迈进。到2025年,省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10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200个以上。强化标准化示范场监管。对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实施动态管理,健全标准化示范场基础信息数据库,重点对标准化示范场基础设施、人员、生产数据、饲养管理和环保等数据进行定期监测,组织市县不定期对标准化示范场进行实地抽查,对不符合标准和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场取消其示范场资格,做到有进有出。
    3.建设产业联盟。组织引导华正、红嘴、众品等屠宰加工企业,与中粮、正邦、温氏、精气神等大型养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组建生猪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全省8个(在建项目)生猪养殖大企业全部与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养、加供求对接。组织引导皓月、延边畜牧、维多利等规模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肉牛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5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组织引导麒鸣、秋林、乾羊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肉羊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5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组织引导德大、卓越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肉鸡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全省5万套以上肉鸡供种能力的养殖企业全部与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养、加供求对接。组织引导广泽、春光、飞鹤艾倍特、美丽健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奶牛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5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组织引导大清鹿苑、敖东药业、东丰药业、长双鹿业、吉云鹿业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梅花鹿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6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产业科技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养加销紧密连接,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订单式生产,产业科研成果实现共享。
    (三)积极发展“互联网+”畜牧业
    开展“互联网+”在畜牧业各个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建立覆盖全省畜牧行业全领域、数据共享的畜牧业综合应用数据平台,对畜牧业生产过程及经营管理、技术服务进行数字化设计,构建符合畜牧业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安全化需求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1.互联网+畜产品销售。鼓励大中型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互联网+销售业务。实施宣传引导,鼓励养殖、加工企业发展现代电子商务,积极加入“淘宝•中国特色”吉林馆网络销售平台,开展网络直销业务,扩大畜禽和冷鲜肉、熟食产品及毛皮、生物制品的销售范围。
2.互联网+信息服务。加强畜牧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吉林现代牧业网”平台,开展面向大中型养殖企业、加工企业的养殖、加工技术信息服务和企业宣传与产品供求信息服务。力争到2020年,实现现代养殖、加工技术信息全覆盖;到2025年,完成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与产品供求信息宣传服务。
3.互联网+畜禽预警监测。依托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打造生猪、肉牛、肉鸡三个预警监测数据平台,统筹建设4条监测主线。建设32个县220个行政村监测主线;建设500个生猪养殖场(户)监测主线;建设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养殖场监测主线;建设省外生猪监测主线。加强与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四省协调合作,科学调整完善50个生猪固定监测点,重点监测省外生猪价格和生猪生产动态变化情况,提高监测数据的对比性。
4.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组建专家技术咨询平台、畜牧科技成果新技术展示平台、畜牧技术推广培训平台,面向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各级畜牧技术人员,开展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到2020年使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覆盖省市县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业务联动,为全省8000个畜禽养殖场(户)、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和养殖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到2025年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资源数据库实行对接,为全省16000个畜禽养殖场(户)、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和养殖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5、互联网+动物卫生监管。升级完善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检疫)信息管理系统,配齐相关设施设备,实现全省检疫监管、监督执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证章标志管理、信息报送等环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实时查询、有效监管和可追溯。县级建设养殖、屠宰等重点环节实时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工作记录规范化和痕迹化管理,规范产地、屠宰、种畜禽调运等检疫工作记录,建立专门档案室(柜),实行专人管理,定期调度、更新、汇总、分析。
    (四)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
    充分发挥品种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畜牧业,力争到2025年,特色黑猪发展到100万头,延边黄牛、草原红牛和长白山黑牛发展到100万头,鹿发展到150万头,貂狐貉发展到800万只。
    1.提高良种繁育水平。开展特色畜禽品种培育、选育,按照“一个特色畜禽品种、一套育种方案、一支专家团队”的模式,重点抓好东辽黑猪、延边畜牧、吉林黑毛牛业、四平种鹿场等19个吉林特色猪、牛、羊、禽、梅花鹿核心育种场建设,提高核心群生产性能和供种能力。对已经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松辽黑猪、延边黄牛、延黄牛、草原红牛、梅花鹿组织省内专家团队指导开展持续的选育提高,对正在培育的东辽黑猪、精气神山黑猪、长白山黑牛、草原红牛肉用新品种、吉林芦花鸡、肉用型羊、东大梅花鹿等品种,加快培育进度,力争到2025年有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2.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将特色畜牧业纳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重点建设和提升一批松辽黑猪、精气神山黑猪、延边黄牛、长白山黑牛、吉林芦花鸡、梅花鹿、貂狐狢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特色畜牧业产能。支持延边、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等有条件的地区,依托林地和草地资源,大力开展林牧、草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在促进特色畜牧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
    3.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着力在特色畜牧业的品种培育、生态养殖、高档肉生产、疾病防控、饲料开发利用、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搞好现有成熟技术组装配套,加强实用型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大力推广普及人工授精、高效繁殖、标准化养殖、粗饲料加工利用等实用型技术,加快提高特色畜牧业科技养殖水平。
    4.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加强与国际、国内龙头企业的交流、对接和合作,积极引进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合作伙伴,整合现有生产要素,增强产业发展活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自有基地、自有加工、自有品牌、自有营销网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扶持特色畜牧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原有“养、加、销”各环节分散型、松散型经营向合作型、紧密型转变,实现全产业链条同步发展和共赢发展。
(五)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1.培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公共品牌。集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打造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公共品牌。提升无疫区品牌公信力。严格落实无疫区建设各项措施,依法组织认证,强化程序规范、制度规范、行为规范,确保取得国家审查验收。扩大无疫区公共品牌认知度。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建立无疫区监管责任清单,强化政府和企业自律机制,加强疫病疫情风险预警,打好证后监管组合拳。拓展无疫区公共品牌影响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无疫区主题宣传活动。借助省内外、国内外展览会、展洽会平台,积极推介无疫区公共品牌。力争到2020年,吉林无疫区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公共品牌覆盖率在全省达到100%。
    2.培育精品品牌。在做大皓月、德大、华正等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雏鹰、正邦等外埠品牌,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启动实施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畜禽养殖;推动雏鹰、正邦等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名优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打造我省名优畜产品。力争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名优畜产品品牌5个;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名优畜产品品牌10个。
    3.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深入挖掘畜牧业特色品牌资源,加快推进区域特色品牌和企业特色品牌建设。以“双阳梅花鹿”、“通榆草原红牛”、“延边黄牛”等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为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品牌。力争到2020年,打造地方特色品牌5个;到2025年,打造地方特色品牌10个。
    4.创建优质安全品牌。深入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畜产品。力争到2020年,培育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75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500个,发展地理标志畜产品5个;到2025年,培育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150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个,发展地理标志畜产品10个。
    (六)加快发展畜禽种业
    实施畜禽良种建设工程,打造40个现代化种畜禽场,推动畜禽种业集群发展;主要畜禽良种实现自给并向省外辐射,建设东北地区良种基地;培育4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新品种,提高良种自主供种能力;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
    1.抓好优良畜禽品种扩繁与推广。按照农业部《优良种畜登记规则》,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种畜个体养殖档案,对综合鉴定等级为一级以上的种畜开展良种登记,向社会推荐优良种畜。落实好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补贴政策,加快品种改良进程,每年对48.5万头生猪、60万头肉牛、13万头奶牛实施人工授精技术补贴,对3000只优质种公羊推广给予补贴。加强猪、牛、羊繁改网络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繁改站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繁改服务能力,确保繁殖改良需要。在全省生猪生产大县建设标准化种公猪站,并配套建设标准化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力争到2025年,全省标准化种公猪站达到50个、标准化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达到300个。在全省范围内对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的液氮罐及相关繁改设备器械进行更新,完善冻精贮存、运输冷链系统,力争到2025年,全省标准化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达到1000个。
    2.抓好优良品种引进。围绕中粮、齐全、雏鹰、正邦等大型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支持从国外引进优良原种猪,每年引进500头;支持长春、四平、白城、延边4个种公牛站从国外引进优良肉用种公牛,每年引进母牛1000头、种公牛15头;支持麒鸣、乾羊等种羊场从国外引进肉用种羊,每年引进100只;支持德大、吉星、兴华3个祖代肉种鸡场从国外引进祖代肉种鸡,每年引进7万套;支持康大从国外引进曾祖代肉种兔,每年引进500只;支持正方公司从国外引进父母代番鸭,每年引进1000只;支持省内有条件的种马场从国外引进优良肉用种马,每年引进20匹。
    3.抓好种畜禽场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建设标准,支持大型龙头企业新建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种畜禽场,推动现有种畜禽场改造升级,指导种畜禽场建立并严格执行选种选配、饲养规程、疫病防治、投入品管理等规章制度,健全配种繁殖记录、免疫检疫记录、生产性能测定记录、良种登记记录、饲料兽药投入记录等各项技术资料,做到种畜禽标识明确、系谱清楚、生长发育数据准确、投入品资料齐全,全面提高种畜禽场建设水平。力争到2025年,重点建设14个达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原种场和祖代场,30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种畜禽场。
    4.抓好主要畜禽品种选育提高。支持有条件的大型种猪、种牛、种羊场建立并执行选育制度,提高种畜生产性能和供种质量。深入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加强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工作和遗传评估工作。按照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要求,加强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个以上、肉牛核心育种场4个以上。加快推进省级生猪、肉牛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逐步对省内重点种猪和种牛场开展第三方种畜质量检测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种畜后裔测定,对生猪、肉牛、肉羊等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不同个体的后裔进行测定,记录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指导全省良种选育方向。
    (七)积极发展草牧业
    1.稳步推进粮改饲。在总体布局上,坚持“三个重点”和“三个补充:区域发展以牛、羊养殖较为集中的东部、西部地区为重点,中部地区为补充;种植品种以专用青贮玉米和苜蓿草为重点,燕麦草等饲草作物为补充;发展规模以大型牛羊养殖场、种粮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中小型养殖场、种植户为补充。在运行模式上,采取“公司+公司”、“公司+农场”和“公司+合作社+农户”三种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多方联动、市场导向、顺势而为”的发展思路,提高饲草料利用化水平,有序推进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的形成。抓好通榆县和广泽乳业、科尔沁公司等“1县6企”粮改饲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示范带动梨树、九台等10个县(市、区)开展饲用玉米及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省粮改饲种植饲草料面积200万亩。
    2.大力发展秸杆养畜。实施“草变肉”工程,开展秸秆饲料新技术普及和新产品研发,加速推进秸杆饲料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大户、小区)购置相关机械、开拓市场、新上项目等的信贷支持。加快建成以长春、四平、松原、白城等市为核心区的秸秆饲料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全省饲料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700万吨。到2025年,实现全省饲料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900万吨。
    3.加大草原生态保护。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做到应补尽补。坚持“稳定为主、长久不变”和“确权确地、科学有效”的原则,探索推进草原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试点。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原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发挥草原产品“生态、绿色、独特”优势,引进国内知名草业龙头企业,实行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草原禁牧、人工种草、草原围栏和草原灌溉设施建设等草原保护措施,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紧紧围绕“草原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总体目标,促进我省草业由“大资源、弱产业”向“大资源、强产业”转变。到2020年新建围栏300万亩,补播改良500万亩、人工饲草料地500万亩,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基本草原划定面积1037万亩。
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把发展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具体推进措施,建立目标责任落实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发展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畜牧、发改、财政、环保、科技、国土、质监、商务、金融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督导反馈机制,把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内容,强化督导检查,实施动态反馈,确保整体推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扶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涉牧政策资金,集中支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科学调整政策的切入点,重点向良种、科技、防疫、环保和质量安全等公益性和公共性环节倾斜。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政策推动效应的最大化。
(三)拓展畜牧业融资渠道。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进入畜牧业融资领域。支持畜牧业担保公司扩股增资。到2020年全省畜牧业担保公司涉及畜牧业业务资本金达到10亿元,担保贷款能力达到50亿元以上。有序推进延黄牛保险融资试点工作。到2020年参加保险的延边黄牛养殖户达到300户,参保可繁母牛达到5万头;参保企业达到30户,参保可繁母牛2万头,融资2.3亿元。积极推进“吉农牧贷”融资试点工作。由省财政和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亿元,在全省选择10个县(市)作为首批试点县,每个试点县省里补贴1000万元,地方配套1000万元作为风险保证金,每年按放大8倍进行畜牧业贷款。支持基础好、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到2020年上市畜牧业企业由目前的2家增加到8家。
(四)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加强种源交流与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引进优良生猪、肉牛、肉鸡、肉鸭等优良品种。积极向巴基斯坦、朝鲜、赞比亚等国家输出家禽、优质肉牛活体和冷冻精液。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中澳友好城市、中法生猪交流会、中加技术合作项目为载体,促进省内生猪、肉牛、肉羊企业与澳大利亚肉牛和肉羊协会、法国生猪商会和加拿大肉牛协会开展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施设备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国际市场。支持皓月、德大、卓越、康大、华正、金翼等加工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亚、欧洲、北美、中东和港澳台等国际和地区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出口份额,力争到2020年,出口产品11万吨,实现出口创汇6亿美元;到2025年,出口产品14万吨,实现出口创汇8亿美元。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办公室                2016年1月18日印发
 

 
打印 关闭

关于印发《吉林省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的通知

吉牧发〔2016〕4号

关于印发《吉林省率先实现
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畜牧业局,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省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吉林省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16年1月18日


吉林省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制定畜牧业现代化实施意见。
一、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立足省情实际,着眼国家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全省经济振兴发展需要,坚持全省联动,加快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建设国家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畜牧业经济强省。
具体目标:
(一)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坚持立足省情实际、适度超前谋划、分病种梯度建设、实现滚动认证的理念,综合采用免疫无疫区、生物安全隔离区、非免疫无疫区三种模式,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省。
——建设无口蹄疫区。2016年通过国家评估认证。积极参与国家大东北无口蹄疫区建设,2020年A型口蹄疫达到全省维持免疫无疫、亚洲Ⅰ型口蹄疫达到全省非免疫无疫、○型口蹄疫达到全省维持免疫无疫。2021年,在农业部组织下申请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无疫认可。
——建设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2018年,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实现良好的免疫控制,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建设工程,促进全省达到免疫无疫标准,力争2022年通过国家评估认证。2023年,在农业部组织下申请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无疫认可。
——建设无新城疫区和无猪瘟区。2020年,确保新城疫和猪瘟实现良好的免疫控制,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同时启动实施免疫无新城疫区、免疫无猪瘟区建设工程,促进全省达到免疫无疫标准,力争在2024年通过国家评估认证。2025年,在农业部组织下申请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无疫认可。
(二)建设国家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充分发挥我省优质饲料、良好生态等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大力推进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
——建成肉类调出大省。力争到2020年,全省肉类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调出量260万吨。其中,牛肉调出量由第5位进入前3位,鸡肉调出量由第8位进入前5位,猪肉调出量由第15位进入前10位,羊肉调出量由第19位进入前15位。到2025年,全省肉类产量力争突破440万吨,调出量稳步增长。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到2020年,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到2025年,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率达到90%以上,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建设畜牧业经济强省。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畜牧业经济强省。
——养殖业产值持续增长。力争到2020年,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由全国第11位进入全国前8位。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达到50%以上;到2025年,畜禽养殖业产值力争突破2200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
——加工业拉动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290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6%;到2025年,力争突破420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8%。
——粮肉转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畜牧业转化粮食1125万吨,占粮食产量的30%;畜禽加工率达到70%。到2025年,畜牧业转化粮食占粮食产量的35%;畜禽加工率达到75%。
二、畜牧业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精深加工能力弱。主要是初级加工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原字号”产品比重过大,经济效益不高。在精深加工上,主要以精细分割和熟食加工为主,而动物皮毛、骨血、内脏的利用率较低,在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等高端产品加工上明显滞后,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30%。国家级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15家,仅占全国的1.2%。
(二)品牌营销进展不快。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品牌,皓月、华正、精气神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经济价值小,拉动畜牧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我省畜产品营销方式还相对传统落后,多以集贸市场和一般商超为主,冷链物流营销还没有形成体系,尤其是应用互联网电子营销只是在个别企业刚刚起步。
(三)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虽然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但是标准化养殖比重仅为54%。规模养殖场(小区)设施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着标准化滞后于规模化、粪污处理滞后于环境保护、信息化滞后于市场化等问题。大型加工企业养殖基地建设滞后,原料自给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全省60%的企业没有养殖基地。皓月、华正等企业虽然建了养殖基地,但基地自给率仅为10%左右,与企业发展需要极不相适应。有的村屯还没有实现“人畜分离”,与标准化养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畜禽结构不优。近年来,省内外市场对牛羊肉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市场空间较大。牛羊以草食为主,产品附加值较高,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我省养殖业以猪鸡为主,牛羊比重相对较低,牛羊肉产量只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19%。在猪鸡养殖中,特色黑猪、地方鸡等高附加值品种的比重较小。此外,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鹿、兔、蜂、蛙以及貂狐貉等经济动物养殖规模更小。这种畜禽结构,不仅满足不了市场对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还对资源造成了浪费,降低了畜牧业的比较效益。
(五)质量安全输入性风险大。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养殖、屠宰、加工、储存、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监管任务重,风险隐患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畜禽及其产品跨省、跨区域调运频繁,流通量大,伴随活体和加工制品传播的疫病、疫情防控监管难度加大,输入性质量安全隐患增多。一旦出现问题,不但会给产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也会严重影响消费信心和社会稳定。
(六)畜禽种业发展滞后。主要是缺少“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集团,种畜禽场实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只引不育、只繁不育”的问题较为突出。我省的松辽黑猪和加系西门塔尔牛等品种质量好,深受市场欢迎,但由于畜禽种业企业规模小、制种能力弱,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导致品种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生猪、肉牛、肉鸡、蛋鸡主推品种仍以从国外引进的“洋品种”为主,具有吉林特色的“土品种”较少。
(七)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低。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各领域的集成与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畜牧行业管理、市场监测预警、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手段和能力相对传统落后。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无疫区建设
1.强化基础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强化无疫区建设管理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组织机构,健全省、市、县三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畜禽定点屠宰监管机构,强化和稳定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等基层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各级兽医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设施运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兽医机构专业人员比例符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规定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同步启动、整体推进的原则,明确规定全省规划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区域范围和控制类型。依据全省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生猪、家禽、牛、羊等主要畜种防疫趋势,制定完善规定控制的动物疫病控制规划、实施计划和监测净化方案。
2.大力加强预防监测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省畜牧业管理局制订全省无疫区强制免疫计划、监测计划,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和监测工作。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化完善疫苗冷链体系,按照需要配备相关设备,保证疫苗运输、保管和使用全程无缝对接。执行强制免疫制度,确保应免动物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加强防疫档案管理,做到各项记录档案上下衔接、规范统一和可追溯。推进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强化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各市、县兽医实验室全部通过兽医实验室考核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场所、装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强化监测预警网络及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常规监测、集中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落实阳性畜禽处理技术路线。
3.严格实行检疫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对动物防疫实施监督管理,全面完善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工作。推进人工屏障及移动监管。全省统一设定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无疫区的指定通道,在进入无疫区边界指定通道的主要交通道口设置维护35个非临时性警示牌,在非指定通道的主要交通道口设置维护50个非临时性警示牌。建设完善以40个公路、7个铁路、3个民航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省境间非指定通道主要公路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动物隔离场为主的完整的人工屏障体系,有效控制易感动物自由进出无疫区。健全引入及过境易感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进入制度、引入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审批制度和引入动物隔离检疫制度,完善相关工作记录,实现对无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交易、贮藏等环节的有效监管。推进检疫监管及监督执法。加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无疫区有关兽医机构队伍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每个乡镇建设不少于2个产地检疫申报点,达到国家或省建设标准;屠宰场(厂、点)选址、布局、设施设备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设立独立的检疫监督工作室,配备与检疫监管工作相适应的快速检测、机打出证等设备和条件。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配备与其工作量相适应的检疫监督执法设施设备,官方兽医全部配备并熟练使用“动监e通”移动终端。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每个县(市)建设1个与养殖规模相适应,具备烈性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死亡畜禽处理能力的无害化处理场;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总容积不低于100立方米的无害化处理湿化池或收集场所,集中收集处理辖区内散养户的病死畜禽;畜禽饲养场(养殖小区)、屠宰场所、动物隔离场所必须配置与养殖、屠宰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同时,完善收集体系建设,落实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4.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制定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标准和名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备应急处理工作必需的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装备,储备相应防疫物资。加强省、市、县三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建立应急预备队,提高快速反应和科学处置能力,及时准确开展疫情报告和管理。完善动物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分级核查举报疫情,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二)加快推进大项目和全产业链建设
    坚持大企业、大项目牵动,以养殖基地为载体,采取产业联盟等发展模式,优化标准化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资源,加快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
    1.建设大企业大项目。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大型养殖、食品加工、皮革深加工和利用骨血、内脏等生产保健品、药品和生物制品大型精深加工企业。着力抓好雏鹰400万头生猪、正榆1亿只肉鸡、麒鸣100万只肉羊等2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鼓励皓月、德大、华正、广泽等15个国家级和延边畜牧等9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建设精深加工项目,扩大精深加工产能,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酱卤、熏烤、奶酪、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系列加工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培育超百亿元龙头企业2个,超50亿元龙头企业4个,超亿元龙头企业60个;到2025年,培育超百亿元龙头企业2个,超50亿元龙头企业7个,超亿元龙头企业70个。同时,科学谋划好饲料草加工、兽药研发等方面大项目建设,通过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亿元以上饲料企业30个、亿元以上兽用生物制品企业5个。
    2.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抓好600个标准化示范场,辐射带动规模养殖场(户)10000个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的比重达到66%。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组织省市县专家服务团队采取集中培训和入场指导的方式,引导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300头以上、肉羊年出栏5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蛋鸡存栏2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参与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场典型。依托国家标准化健康养殖政策,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每年扶持50个以上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做到树立一个示范场,带动一片场户,培训一批骨干,引导和带动更多的规模养殖场向标准化养殖迈进。到2025年,省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10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200个以上。强化标准化示范场监管。对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实施动态管理,健全标准化示范场基础信息数据库,重点对标准化示范场基础设施、人员、生产数据、饲养管理和环保等数据进行定期监测,组织市县不定期对标准化示范场进行实地抽查,对不符合标准和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场取消其示范场资格,做到有进有出。
    3.建设产业联盟。组织引导华正、红嘴、众品等屠宰加工企业,与中粮、正邦、温氏、精气神等大型养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组建生猪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全省8个(在建项目)生猪养殖大企业全部与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养、加供求对接。组织引导皓月、延边畜牧、维多利等规模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肉牛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5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组织引导麒鸣、秋林、乾羊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肉羊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5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组织引导德大、卓越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肉鸡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全省5万套以上肉鸡供种能力的养殖企业全部与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养、加供求对接。组织引导广泽、春光、飞鹤艾倍特、美丽健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奶牛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5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组织引导大清鹿苑、敖东药业、东丰药业、长双鹿业、吉云鹿业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梅花鹿产业联盟,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原料60%以上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产业科技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养加销紧密连接,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订单式生产,产业科研成果实现共享。
    (三)积极发展“互联网+”畜牧业
    开展“互联网+”在畜牧业各个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建立覆盖全省畜牧行业全领域、数据共享的畜牧业综合应用数据平台,对畜牧业生产过程及经营管理、技术服务进行数字化设计,构建符合畜牧业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安全化需求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1.互联网+畜产品销售。鼓励大中型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互联网+销售业务。实施宣传引导,鼓励养殖、加工企业发展现代电子商务,积极加入“淘宝•中国特色”吉林馆网络销售平台,开展网络直销业务,扩大畜禽和冷鲜肉、熟食产品及毛皮、生物制品的销售范围。
2.互联网+信息服务。加强畜牧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吉林现代牧业网”平台,开展面向大中型养殖企业、加工企业的养殖、加工技术信息服务和企业宣传与产品供求信息服务。力争到2020年,实现现代养殖、加工技术信息全覆盖;到2025年,完成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与产品供求信息宣传服务。
3.互联网+畜禽预警监测。依托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打造生猪、肉牛、肉鸡三个预警监测数据平台,统筹建设4条监测主线。建设32个县220个行政村监测主线;建设500个生猪养殖场(户)监测主线;建设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养殖场监测主线;建设省外生猪监测主线。加强与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四省协调合作,科学调整完善50个生猪固定监测点,重点监测省外生猪价格和生猪生产动态变化情况,提高监测数据的对比性。
4.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组建专家技术咨询平台、畜牧科技成果新技术展示平台、畜牧技术推广培训平台,面向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各级畜牧技术人员,开展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到2020年使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覆盖省市县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业务联动,为全省8000个畜禽养殖场(户)、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和养殖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到2025年互联网+畜牧科技服务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资源数据库实行对接,为全省16000个畜禽养殖场(户)、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和养殖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5、互联网+动物卫生监管。升级完善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检疫)信息管理系统,配齐相关设施设备,实现全省检疫监管、监督执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证章标志管理、信息报送等环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实时查询、有效监管和可追溯。县级建设养殖、屠宰等重点环节实时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工作记录规范化和痕迹化管理,规范产地、屠宰、种畜禽调运等检疫工作记录,建立专门档案室(柜),实行专人管理,定期调度、更新、汇总、分析。
    (四)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
    充分发挥品种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畜牧业,力争到2025年,特色黑猪发展到100万头,延边黄牛、草原红牛和长白山黑牛发展到100万头,鹿发展到150万头,貂狐貉发展到800万只。
    1.提高良种繁育水平。开展特色畜禽品种培育、选育,按照“一个特色畜禽品种、一套育种方案、一支专家团队”的模式,重点抓好东辽黑猪、延边畜牧、吉林黑毛牛业、四平种鹿场等19个吉林特色猪、牛、羊、禽、梅花鹿核心育种场建设,提高核心群生产性能和供种能力。对已经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松辽黑猪、延边黄牛、延黄牛、草原红牛、梅花鹿组织省内专家团队指导开展持续的选育提高,对正在培育的东辽黑猪、精气神山黑猪、长白山黑牛、草原红牛肉用新品种、吉林芦花鸡、肉用型羊、东大梅花鹿等品种,加快培育进度,力争到2025年有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2.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将特色畜牧业纳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重点建设和提升一批松辽黑猪、精气神山黑猪、延边黄牛、长白山黑牛、吉林芦花鸡、梅花鹿、貂狐狢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特色畜牧业产能。支持延边、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等有条件的地区,依托林地和草地资源,大力开展林牧、草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在促进特色畜牧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
    3.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着力在特色畜牧业的品种培育、生态养殖、高档肉生产、疾病防控、饲料开发利用、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搞好现有成熟技术组装配套,加强实用型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大力推广普及人工授精、高效繁殖、标准化养殖、粗饲料加工利用等实用型技术,加快提高特色畜牧业科技养殖水平。
    4.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加强与国际、国内龙头企业的交流、对接和合作,积极引进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合作伙伴,整合现有生产要素,增强产业发展活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自有基地、自有加工、自有品牌、自有营销网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扶持特色畜牧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原有“养、加、销”各环节分散型、松散型经营向合作型、紧密型转变,实现全产业链条同步发展和共赢发展。
(五)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1.培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公共品牌。集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打造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公共品牌。提升无疫区品牌公信力。严格落实无疫区建设各项措施,依法组织认证,强化程序规范、制度规范、行为规范,确保取得国家审查验收。扩大无疫区公共品牌认知度。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建立无疫区监管责任清单,强化政府和企业自律机制,加强疫病疫情风险预警,打好证后监管组合拳。拓展无疫区公共品牌影响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无疫区主题宣传活动。借助省内外、国内外展览会、展洽会平台,积极推介无疫区公共品牌。力争到2020年,吉林无疫区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公共品牌覆盖率在全省达到100%。
    2.培育精品品牌。在做大皓月、德大、华正等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雏鹰、正邦等外埠品牌,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启动实施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畜禽养殖;推动雏鹰、正邦等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名优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打造我省名优畜产品。力争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名优畜产品品牌5个;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名优畜产品品牌10个。
    3.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深入挖掘畜牧业特色品牌资源,加快推进区域特色品牌和企业特色品牌建设。以“双阳梅花鹿”、“通榆草原红牛”、“延边黄牛”等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为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品牌。力争到2020年,打造地方特色品牌5个;到2025年,打造地方特色品牌10个。
    4.创建优质安全品牌。深入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畜产品。力争到2020年,培育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75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500个,发展地理标志畜产品5个;到2025年,培育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150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个,发展地理标志畜产品10个。
    (六)加快发展畜禽种业
    实施畜禽良种建设工程,打造40个现代化种畜禽场,推动畜禽种业集群发展;主要畜禽良种实现自给并向省外辐射,建设东北地区良种基地;培育4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新品种,提高良种自主供种能力;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
    1.抓好优良畜禽品种扩繁与推广。按照农业部《优良种畜登记规则》,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种畜个体养殖档案,对综合鉴定等级为一级以上的种畜开展良种登记,向社会推荐优良种畜。落实好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补贴政策,加快品种改良进程,每年对48.5万头生猪、60万头肉牛、13万头奶牛实施人工授精技术补贴,对3000只优质种公羊推广给予补贴。加强猪、牛、羊繁改网络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繁改站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繁改服务能力,确保繁殖改良需要。在全省生猪生产大县建设标准化种公猪站,并配套建设标准化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力争到2025年,全省标准化种公猪站达到50个、标准化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达到300个。在全省范围内对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的液氮罐及相关繁改设备器械进行更新,完善冻精贮存、运输冷链系统,力争到2025年,全省标准化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达到1000个。
    2.抓好优良品种引进。围绕中粮、齐全、雏鹰、正邦等大型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支持从国外引进优良原种猪,每年引进500头;支持长春、四平、白城、延边4个种公牛站从国外引进优良肉用种公牛,每年引进母牛1000头、种公牛15头;支持麒鸣、乾羊等种羊场从国外引进肉用种羊,每年引进100只;支持德大、吉星、兴华3个祖代肉种鸡场从国外引进祖代肉种鸡,每年引进7万套;支持康大从国外引进曾祖代肉种兔,每年引进500只;支持正方公司从国外引进父母代番鸭,每年引进1000只;支持省内有条件的种马场从国外引进优良肉用种马,每年引进20匹。
    3.抓好种畜禽场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建设标准,支持大型龙头企业新建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种畜禽场,推动现有种畜禽场改造升级,指导种畜禽场建立并严格执行选种选配、饲养规程、疫病防治、投入品管理等规章制度,健全配种繁殖记录、免疫检疫记录、生产性能测定记录、良种登记记录、饲料兽药投入记录等各项技术资料,做到种畜禽标识明确、系谱清楚、生长发育数据准确、投入品资料齐全,全面提高种畜禽场建设水平。力争到2025年,重点建设14个达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原种场和祖代场,30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种畜禽场。
    4.抓好主要畜禽品种选育提高。支持有条件的大型种猪、种牛、种羊场建立并执行选育制度,提高种畜生产性能和供种质量。深入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加强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工作和遗传评估工作。按照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要求,加强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个以上、肉牛核心育种场4个以上。加快推进省级生猪、肉牛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逐步对省内重点种猪和种牛场开展第三方种畜质量检测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种畜后裔测定,对生猪、肉牛、肉羊等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不同个体的后裔进行测定,记录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指导全省良种选育方向。
    (七)积极发展草牧业
    1.稳步推进粮改饲。在总体布局上,坚持“三个重点”和“三个补充:区域发展以牛、羊养殖较为集中的东部、西部地区为重点,中部地区为补充;种植品种以专用青贮玉米和苜蓿草为重点,燕麦草等饲草作物为补充;发展规模以大型牛羊养殖场、种粮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中小型养殖场、种植户为补充。在运行模式上,采取“公司+公司”、“公司+农场”和“公司+合作社+农户”三种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多方联动、市场导向、顺势而为”的发展思路,提高饲草料利用化水平,有序推进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的形成。抓好通榆县和广泽乳业、科尔沁公司等“1县6企”粮改饲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示范带动梨树、九台等10个县(市、区)开展饲用玉米及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省粮改饲种植饲草料面积200万亩。
    2.大力发展秸杆养畜。实施“草变肉”工程,开展秸秆饲料新技术普及和新产品研发,加速推进秸杆饲料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大户、小区)购置相关机械、开拓市场、新上项目等的信贷支持。加快建成以长春、四平、松原、白城等市为核心区的秸秆饲料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全省饲料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700万吨。到2025年,实现全省饲料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900万吨。
    3.加大草原生态保护。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做到应补尽补。坚持“稳定为主、长久不变”和“确权确地、科学有效”的原则,探索推进草原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试点。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原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发挥草原产品“生态、绿色、独特”优势,引进国内知名草业龙头企业,实行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草原禁牧、人工种草、草原围栏和草原灌溉设施建设等草原保护措施,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紧紧围绕“草原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总体目标,促进我省草业由“大资源、弱产业”向“大资源、强产业”转变。到2020年新建围栏300万亩,补播改良500万亩、人工饲草料地500万亩,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基本草原划定面积1037万亩。
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把发展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具体推进措施,建立目标责任落实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发展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畜牧、发改、财政、环保、科技、国土、质监、商务、金融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督导反馈机制,把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内容,强化督导检查,实施动态反馈,确保整体推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扶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涉牧政策资金,集中支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科学调整政策的切入点,重点向良种、科技、防疫、环保和质量安全等公益性和公共性环节倾斜。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政策推动效应的最大化。
(三)拓展畜牧业融资渠道。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进入畜牧业融资领域。支持畜牧业担保公司扩股增资。到2020年全省畜牧业担保公司涉及畜牧业业务资本金达到10亿元,担保贷款能力达到50亿元以上。有序推进延黄牛保险融资试点工作。到2020年参加保险的延边黄牛养殖户达到300户,参保可繁母牛达到5万头;参保企业达到30户,参保可繁母牛2万头,融资2.3亿元。积极推进“吉农牧贷”融资试点工作。由省财政和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亿元,在全省选择10个县(市)作为首批试点县,每个试点县省里补贴1000万元,地方配套1000万元作为风险保证金,每年按放大8倍进行畜牧业贷款。支持基础好、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到2020年上市畜牧业企业由目前的2家增加到8家。
(四)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加强种源交流与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引进优良生猪、肉牛、肉鸡、肉鸭等优良品种。积极向巴基斯坦、朝鲜、赞比亚等国家输出家禽、优质肉牛活体和冷冻精液。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中澳友好城市、中法生猪交流会、中加技术合作项目为载体,促进省内生猪、肉牛、肉羊企业与澳大利亚肉牛和肉羊协会、法国生猪商会和加拿大肉牛协会开展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施设备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国际市场。支持皓月、德大、卓越、康大、华正、金翼等加工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亚、欧洲、北美、中东和港澳台等国际和地区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出口份额,力争到2020年,出口产品11万吨,实现出口创汇6亿美元;到2025年,出口产品14万吨,实现出口创汇8亿美元。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办公室                2016年1月18日印发
 

 
网站访问量统计:
总计: 昨日: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吉林省人民政府 | 农业农村部

版权所有: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     备案号:吉ICP备05001602号

联系方式:0431-88906861     网站标识码:2200000029     公安备案号:220102020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