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网站!

首页>专题专栏>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实用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实用技术

新生犊牛护理技术

  • 发布时间:2022-01-12 14:16:00
  • 作者:
  • 来源:
  • 字号【
  • 分享
  新生犊牛一般指从初生到3月龄左右的小牛,由于犊牛受在母体内发育和生后环境影响,极易发生流产、难产、腹泻、肺炎等疾病,造成死亡率较高,因此做好新生犊牛护理,提高犊牛成活率对肉牛养殖至关重要。

  、犊牛出生前的防护

  (一)预防母牛流产。一般预防母牛流产可从疫病控制、饲养管理、微量元素添加、注射保胎药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1.母牛要加大布病、牛病毒性腹泻、阿卡班病等易引起牛流产的疫病检测力度,检出阳性牛及时隔离、淘汰及治疗。

  2.保证环境清洁卫生。日常要注意母牛的卫生,认真刷拭,特别是孕牛腹部卫生,防止阴道炎、子宫炎的发生,控制牛舍环境温度,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保证母牛有充足的光照和运动,但怀孕牛在妊娠后期的运动量不可太大,牛舍地面要防滑,怀孕牛避免受挤压、碰撞和鞭打。

  4.饲喂全价应以优质青干草及青贮料为主,辅助添加适当的精料和充足的胡萝卜、萝卜等青绿多汁料。保证维生素A、D、EB2、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供给,避免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因营养不足或营养不平衡而死亡。

  5.有流产病史的母牛,可根据上次流产的时间,提前15-20天肌肉注射黄体酮5-10毫升,隔1日注射1次,建议连用3或4次。对孕牛用药时,有产生流产副作用的药物禁止使用

  (二)预防难产。母牛难产常由胎儿过大、母牛营养不良或过肥、产位不正等原因引起,一般可采取的措施预防:

  1.母牛配种时要综合考虑母牛的状况。母牛初配年龄一般要达到是1.5-2.0岁,体重超过350千克,符合条件的母牛基本达到体成熟,初产母牛不建议选择体型大的种公牛进行配种对于达到初配体重没有达标的牛,要延迟配种时间,实际配种时还要考虑饲养管理情况和适配时间等。

  2.控制母牛的营养水平。在保证母牛摄入足够营养的情况下,临产前尽量让母牛采食低蛋白质的日粮,适当运动,防止犊牛过大挤压产道,导致犊牛不能顺利产出。产前5-6天可注射少量激素,降低难产的发生概率。

  3.在生产前要对怀孕母牛进行健康程度、子宫收缩及产道情况检查。发现母牛难产时,要先确定胎儿进入产道的程度正产或倒产,以及姿势、胎位、胎向变化等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助产方法。

  (三)预防胎儿畸形。引起犊牛畸形的因素较多,如疫病、饲料霉变、农药等均可引起新生犊牛先天畸形、弯弯腿脑水肿等症状。预防新生犊牛畸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严格检疫。新引进母牛在隔离期间要及时进行布病、沙门氏菌病、阿卡班病、牛病毒性腹泻等易引起犊牛畸形疫病检测。

  2.进行预防接种。对布病和有牛病毒性腹泻流行地区的母牛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有条件的牛场可从国外购买阿卡班病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在病流行季节到来前,对要配种的母牛进行预防性接种。

  3.加强饲料管理。饲料中微量元素要充足、比例要合理,避免因母牛缺乏微量元素特别是锰缺引起弱胎、死胎、胎儿肢体弯曲等症状。霉变饲料也可诱发犊牛畸形现象发生,倒伏玉米很容易造成霉菌毒素超标,这类玉米生产的饲料应慎用,即使使用也要做好脱霉处理;夏季梅雨季节进行饲料贮存时要做好通风和防潮处理,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饲料中的霉菌滋生,使用前要进行严格检查,一旦出现霉变,要禁止使用。

  4.防吸血昆虫。山区散养牛要杜绝上山放牧,特别是八九月份蚊、库蠓等吸血昆虫滋生季节,减少牛群与媒介昆虫接触机率,防止吸血昆虫叮咬带毒牛而感染其他牛群,造成母牛怀孕期感染,使未出生犊牛发生畸形。圈养牛要定期清理粪便,避免蚊、库蠓等吸血昆虫滋生,不定期开展灭蚊、蠓等工作。

  5.加强放牧牛群管理。夏季应用农药进行牧草杀虫处理时,要避免牛群接触牧草;山区进行林木喷洒农药杀虫期间,要禁止上山放牧。

  、犊牛出生后的护理

  犊牛出生后由于没有与外界接触过,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很容易遭受病菌的侵袭,造成发病或死亡。据不完全统计,犊牛出生后第一周死亡的占比达60%-70%。因此,做好新生犊牛的护理,对其后期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1.产前准备。母牛分娩前7~14天应转入产房。产房必须事先用2%火碱水喷洒消毒,然后铺上清洁干燥的垫草。室温好控制在13~25℃。分娩前母牛后躯和外阴部用2%~3%来苏儿溶液洗刷,然后用毛巾擦干。

  2.做好接产。犊牛出生后,首先清除口腔内及鼻孔内的粘液,要使犊牛头部低于身体其他部位或倒提犊牛几秒钟,使黏液自然流出或人工清除。其次是擦净犊牛体躯上的粘液,避免免犊牛受凉。断脐,在未扯断脐带的情况下,可在距犊牛腹部10~12cm处,用消毒过的剪刀剪断脐带,挤出脐带内残留的血液,再用7%的碘酊充分消毒,以免发生脐炎。

  3.喂食初乳。犊牛出生后约2个小时,即当犊牛能站立时即可喂食初乳,使获得足够的免疫力。每天饲喂3-5次,每次饲喂量以不超过犊牛体重的10%为宜全天饲喂量在6至8千克之间,连喂3-5天。如果母乳不足可喂其他同期分娩的健康母牛的初乳,也可自制人工初乳饲喂。人工初乳配方:1千克常乳中加入5-10毫升青霉素(也可以是等效的其他抗菌素)、3个鸡蛋、4毫升鱼肝油混合而成。饲喂时还需要补饲100毫升的篦麻油,起轻泻作用。

  饲喂初乳一般由犊牛自行采食,也可用人工喂,人工饲喂是将母牛初乳人工挤到奶桶中,饲喂时人一手持奶桶,一手中指及食指浸入乳中使犊牛吸吮当犊牛吸吮手指头时,将奶桶提高使犊牛口紧贴牛奶吮吸,这样反复几次,犊牛就可以自己哺乳。

  4.做好哺乳。在初乳期过后,5天后饲喂常乳,日喂3-4次,一天的喂量可按犊牛体重的体重的6% ~10%供给。哺乳期一般为3-4个月。

  5.适时补饲。提早训练犊牛吃植物性饲料(包括青草、干草、精料),以增强胃的消化机能。7日龄开始训练采食吃优质干草,将干草放在食槽由其自由采食;10日龄开始训练采食犊牛料,采用喂完奶后用少量精料涂抹鼻镜和嘴唇,或撒少许于料桶内任其舐食,最初10-20克,之后逐渐增加,到2个月达到500克;20日龄开始训练采食多汁饲料 (胡萝卜、甜菜等),是将切碎的多汁饲料拌入精料中,最初10-20克,2个月达到1-1.5千克;60日龄开始饲青(黄)贮饲料,最初每天100克,之后逐渐增加,3月龄时可达到1.5-2千克。

  6.防止下痢发生。诱发犊牛下痢因素较多。为了防止犊牛出生后发生下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给犊牛喂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温。奶温最好在30℃-35℃。二是冬季要注意做好保暖,垫料要铺厚的,必须干燥、洁净,有一定的保暖性。一定不要使用发生霉变的垫料,也不能使用受污染的垫料。三是对有下痢症状的犊牛要隔离,及时治疗。四是使用的精料和粗饲料要干净,并对环境要定期消毒。

  7.做好犊牛采食调教。为了避免牛怕人、长大后顶人的现象,饲养人员必须经常抚摸、靠近或刷拭接近牛体,使牛对人有好感经过训练后,不仅人在场时会大量采食,而且还能诱使犊牛采食没有接触过的饲料。为了消除犊牛皮肤的痒感,应对犊牛进行刷拭,初次刷拭时,犊牛可能因害怕而不安,但经多次刷拭后,犊牛习惯后,即使犊牛站立亦能进行正常刷拭。

  8.腿畸形牛治疗。对于仅前腿(一条腿或两条腿)弯曲,无脑部、脊柱等其它症状的犊牛,可采取物理性矫正疗法进行治疗。

 
打印 关闭

新生犊牛护理技术

  新生犊牛一般指从初生到3月龄左右的小牛,由于犊牛受在母体内发育和生后环境影响,极易发生流产、难产、腹泻、肺炎等疾病,造成死亡率较高,因此做好新生犊牛护理,提高犊牛成活率对肉牛养殖至关重要。

  、犊牛出生前的防护

  (一)预防母牛流产。一般预防母牛流产可从疫病控制、饲养管理、微量元素添加、注射保胎药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1.母牛要加大布病、牛病毒性腹泻、阿卡班病等易引起牛流产的疫病检测力度,检出阳性牛及时隔离、淘汰及治疗。

  2.保证环境清洁卫生。日常要注意母牛的卫生,认真刷拭,特别是孕牛腹部卫生,防止阴道炎、子宫炎的发生,控制牛舍环境温度,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保证母牛有充足的光照和运动,但怀孕牛在妊娠后期的运动量不可太大,牛舍地面要防滑,怀孕牛避免受挤压、碰撞和鞭打。

  4.饲喂全价应以优质青干草及青贮料为主,辅助添加适当的精料和充足的胡萝卜、萝卜等青绿多汁料。保证维生素A、D、EB2、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供给,避免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因营养不足或营养不平衡而死亡。

  5.有流产病史的母牛,可根据上次流产的时间,提前15-20天肌肉注射黄体酮5-10毫升,隔1日注射1次,建议连用3或4次。对孕牛用药时,有产生流产副作用的药物禁止使用

  (二)预防难产。母牛难产常由胎儿过大、母牛营养不良或过肥、产位不正等原因引起,一般可采取的措施预防:

  1.母牛配种时要综合考虑母牛的状况。母牛初配年龄一般要达到是1.5-2.0岁,体重超过350千克,符合条件的母牛基本达到体成熟,初产母牛不建议选择体型大的种公牛进行配种对于达到初配体重没有达标的牛,要延迟配种时间,实际配种时还要考虑饲养管理情况和适配时间等。

  2.控制母牛的营养水平。在保证母牛摄入足够营养的情况下,临产前尽量让母牛采食低蛋白质的日粮,适当运动,防止犊牛过大挤压产道,导致犊牛不能顺利产出。产前5-6天可注射少量激素,降低难产的发生概率。

  3.在生产前要对怀孕母牛进行健康程度、子宫收缩及产道情况检查。发现母牛难产时,要先确定胎儿进入产道的程度正产或倒产,以及姿势、胎位、胎向变化等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助产方法。

  (三)预防胎儿畸形。引起犊牛畸形的因素较多,如疫病、饲料霉变、农药等均可引起新生犊牛先天畸形、弯弯腿脑水肿等症状。预防新生犊牛畸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严格检疫。新引进母牛在隔离期间要及时进行布病、沙门氏菌病、阿卡班病、牛病毒性腹泻等易引起犊牛畸形疫病检测。

  2.进行预防接种。对布病和有牛病毒性腹泻流行地区的母牛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有条件的牛场可从国外购买阿卡班病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在病流行季节到来前,对要配种的母牛进行预防性接种。

  3.加强饲料管理。饲料中微量元素要充足、比例要合理,避免因母牛缺乏微量元素特别是锰缺引起弱胎、死胎、胎儿肢体弯曲等症状。霉变饲料也可诱发犊牛畸形现象发生,倒伏玉米很容易造成霉菌毒素超标,这类玉米生产的饲料应慎用,即使使用也要做好脱霉处理;夏季梅雨季节进行饲料贮存时要做好通风和防潮处理,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饲料中的霉菌滋生,使用前要进行严格检查,一旦出现霉变,要禁止使用。

  4.防吸血昆虫。山区散养牛要杜绝上山放牧,特别是八九月份蚊、库蠓等吸血昆虫滋生季节,减少牛群与媒介昆虫接触机率,防止吸血昆虫叮咬带毒牛而感染其他牛群,造成母牛怀孕期感染,使未出生犊牛发生畸形。圈养牛要定期清理粪便,避免蚊、库蠓等吸血昆虫滋生,不定期开展灭蚊、蠓等工作。

  5.加强放牧牛群管理。夏季应用农药进行牧草杀虫处理时,要避免牛群接触牧草;山区进行林木喷洒农药杀虫期间,要禁止上山放牧。

  、犊牛出生后的护理

  犊牛出生后由于没有与外界接触过,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很容易遭受病菌的侵袭,造成发病或死亡。据不完全统计,犊牛出生后第一周死亡的占比达60%-70%。因此,做好新生犊牛的护理,对其后期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1.产前准备。母牛分娩前7~14天应转入产房。产房必须事先用2%火碱水喷洒消毒,然后铺上清洁干燥的垫草。室温好控制在13~25℃。分娩前母牛后躯和外阴部用2%~3%来苏儿溶液洗刷,然后用毛巾擦干。

  2.做好接产。犊牛出生后,首先清除口腔内及鼻孔内的粘液,要使犊牛头部低于身体其他部位或倒提犊牛几秒钟,使黏液自然流出或人工清除。其次是擦净犊牛体躯上的粘液,避免免犊牛受凉。断脐,在未扯断脐带的情况下,可在距犊牛腹部10~12cm处,用消毒过的剪刀剪断脐带,挤出脐带内残留的血液,再用7%的碘酊充分消毒,以免发生脐炎。

  3.喂食初乳。犊牛出生后约2个小时,即当犊牛能站立时即可喂食初乳,使获得足够的免疫力。每天饲喂3-5次,每次饲喂量以不超过犊牛体重的10%为宜全天饲喂量在6至8千克之间,连喂3-5天。如果母乳不足可喂其他同期分娩的健康母牛的初乳,也可自制人工初乳饲喂。人工初乳配方:1千克常乳中加入5-10毫升青霉素(也可以是等效的其他抗菌素)、3个鸡蛋、4毫升鱼肝油混合而成。饲喂时还需要补饲100毫升的篦麻油,起轻泻作用。

  饲喂初乳一般由犊牛自行采食,也可用人工喂,人工饲喂是将母牛初乳人工挤到奶桶中,饲喂时人一手持奶桶,一手中指及食指浸入乳中使犊牛吸吮当犊牛吸吮手指头时,将奶桶提高使犊牛口紧贴牛奶吮吸,这样反复几次,犊牛就可以自己哺乳。

  4.做好哺乳。在初乳期过后,5天后饲喂常乳,日喂3-4次,一天的喂量可按犊牛体重的体重的6% ~10%供给。哺乳期一般为3-4个月。

  5.适时补饲。提早训练犊牛吃植物性饲料(包括青草、干草、精料),以增强胃的消化机能。7日龄开始训练采食吃优质干草,将干草放在食槽由其自由采食;10日龄开始训练采食犊牛料,采用喂完奶后用少量精料涂抹鼻镜和嘴唇,或撒少许于料桶内任其舐食,最初10-20克,之后逐渐增加,到2个月达到500克;20日龄开始训练采食多汁饲料 (胡萝卜、甜菜等),是将切碎的多汁饲料拌入精料中,最初10-20克,2个月达到1-1.5千克;60日龄开始饲青(黄)贮饲料,最初每天100克,之后逐渐增加,3月龄时可达到1.5-2千克。

  6.防止下痢发生。诱发犊牛下痢因素较多。为了防止犊牛出生后发生下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给犊牛喂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温。奶温最好在30℃-35℃。二是冬季要注意做好保暖,垫料要铺厚的,必须干燥、洁净,有一定的保暖性。一定不要使用发生霉变的垫料,也不能使用受污染的垫料。三是对有下痢症状的犊牛要隔离,及时治疗。四是使用的精料和粗饲料要干净,并对环境要定期消毒。

  7.做好犊牛采食调教。为了避免牛怕人、长大后顶人的现象,饲养人员必须经常抚摸、靠近或刷拭接近牛体,使牛对人有好感经过训练后,不仅人在场时会大量采食,而且还能诱使犊牛采食没有接触过的饲料。为了消除犊牛皮肤的痒感,应对犊牛进行刷拭,初次刷拭时,犊牛可能因害怕而不安,但经多次刷拭后,犊牛习惯后,即使犊牛站立亦能进行正常刷拭。

  8.腿畸形牛治疗。对于仅前腿(一条腿或两条腿)弯曲,无脑部、脊柱等其它症状的犊牛,可采取物理性矫正疗法进行治疗。

 
网站访问量统计:
总计: 昨日: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吉林省人民政府 | 农业农村部

版权所有: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     备案号:吉ICP备05001602号

政务公开电话:0431-88906861     网站标识码:2200000029     公安备案号:220102020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