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家标准

来源:

时间:2012年10月16日 00:00:00

浏览量:

打印 关闭 字号:   大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 农医发〔2007〕12号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和预防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或血清学诊断。
  2.1 流行病学
  鸡是主要的自然宿主。鹌鹑、火鸡、雉鸡、乌鸡等也可发生自然感染。2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6周龄以上的鸡可出现临床症状,12~24周龄最为严重。
  病鸡和带毒鸡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羽毛囊上皮细胞中成熟型病毒可随着羽毛和脱落皮屑散毒。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室温下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
  2.2 临床症状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4个月。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4个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最早症状为运动障碍。常见腿和翅膀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表现为“劈叉”式、翅膀下垂;嗉囊因麻痹而扩大。
  内脏型:常表现极度沉郁,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鸡表现厌食、消瘦和昏迷,最后衰竭而死。
  眼 型:视力减退或消失。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边缘不整,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孔。
  皮肤型:全身皮肤毛囊肿大,以大腿外侧、翅膀、腹部尤为明显。
  本病的病程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因感染的毒株、易感鸡品种(系)和日龄不同,死亡率表现为2%~70%。
  2.3 病理剖检变化
  神经型:常在翅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坐骨神经、腰荐神经和颈部迷走神经等处发生病变,病变神经可比正常神经粗2~3倍,横纹消失,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有时可见神经淋巴瘤。
  内脏型:在肝、脾、胰、睾丸、卵巢、肾、肺、腺胃和心脏等脏器出现广泛的结节性或弥漫性肿瘤。
  眼 型: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边缘不整,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孔。
  皮肤型:常见毛囊肿大,大小不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淡白色结节,在拔除羽毛后尸体尤为明显。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分离鉴定(见附件1)
  2.4.2 病理组织学诊断
  主要以淋巴母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及巨嗜细胞的增生浸润为主,同时可见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和雪旺氏细胞增生。
  2.4.3 免疫学诊断
  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见GB/T 18643)。
  2.5 鉴别诊断
  内脏型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易与禽白血病(LL)和网状内皮增生症(RE)相混淆,一般需要通过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鉴别诊断。
  2.5.1 与禽白血病(LL)的鉴别诊断
  2.5.1.1 流行病学比较
  禽白血病(LL)一般发生于16周龄以上的鸡,并多发生于24~40周龄之间;且发病率较低,一般不超过5%。MD的死亡高峰一般发生在10~20周龄之间,发病率较高。
  2.5.1.2 病理组织学变化
  禽白血病(LL)肿瘤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小一致的淋巴母细胞增生浸润。MD肿瘤细胞主要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细胞。
  2.5.2 与网状内皮增生症(RE)的鉴别诊断
  网状内皮增生症(RE)在不同鸡群感染率差异较大,一般发病率较低。其病理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多以未分化的大型细胞为主,肿瘤细胞细胞质较多、核淡染。有些病例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细胞。
  现场常见MDV和REV共感染形成的混合型肿瘤,需做病原分离鉴定。
  2.6 结果判定
  2.6.1 临床诊断为疑似马立克氏病
  符合流行病学2.1、临床症状2.2和剖检病变2.3的。
  2.6.2 确诊
  符合结果判定2.6.1,且符合实验室诊断2.4.1;或符合2.4.2和2.4.3的。
  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4 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 发现疑似马立克病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发病禽群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4.2 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病禽及同群禽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GB 16548进行)。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对受威胁禽群进行观察。
  4.3 当疫情呈暴发流行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
  4.3.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3.2 处置要求
  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及同群禽,并对被扑杀禽和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和设施进行消毒;对粪便及其它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按照GB 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疫区内易感动物移动、交易。
  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3.3 进行疫源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
  4.3.4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5 预防与控制
  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5.2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
  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3 免疫
  应于雏鸡出壳24小时内进行免疫。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疫苗。
  5.4 监测
  养禽场应做好死亡鸡肿瘤发生情况的记录,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
  5.5 引种检疫
  国内异地引入种禽时,应经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批准,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免疫接种证明和检疫合格证明。
  附件1
  马立克氏病病原分离
  1 用细胞作为MDV分离和诊断的材料
  1.1 细胞来源
  应来自病鸡全血(抗凝血)的白细胞层或刚死亡鸡脾脏细胞。
  1.2 方法
  1.2.1 将白细胞或脾脏细胞制成含有106~107个活细胞/ml的细胞悬液。
  1.2.2 将0.5ml样品,分别接种2瓶(大小25 ㎝2)用SPF鸡胚制备的成纤维细胞。另取1瓶做空白对照。
  1.2.3 将接种病料的和未接种病料的对照细胞培养瓶均置于含有5%CO2 的37.5°C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内。
  1.2.4 每隔3天,换一次培养液。
  1.2.5 观察有无细胞病变(CPE),即蚀斑,一般可在3~4天内出现。若没有,可按上述方法盲传1~2代。
  2 用羽髓作为MDV分离和诊断的材料
  这种方法所分离的病毒为非细胞性的,但不常用。
  2.1 取长约5mm的羽髓或含有皮肤组织的羽髓,放入SPGA-EDTA缓冲液〔0.2180M蔗糖(7.462g);0.0038M磷酸二氢钾(0.052g);0.0072M磷酸二氢钠(0.125g);0.0049ML-谷氨酰胺(0.083g)、1.0%血清白蛋白(1 g)和0.2%乙二胺四乙酸钠(0.2g),蒸馏水100ml,过滤除菌,调节pH值到6.3〕中。
  2.2 病毒的分离与滴定方法
  上述悬浮液经超声波处理,通过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接种于培养24小时的鸡肾细胞上,吸附40分钟后加入培养液,并按上述方法培养7 天。
  3 上述方法可以用于1型和2型MDV的分离
  所分离的病毒如果是免疫禽群,也可以分离到疫苗毒。
  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可根据蚀斑出现的时间、发展速度和形态,即可对各型病毒引起的蚀斑作出准确鉴别。HVT蚀斑出现较早,而且比1型的要大,而2型的蚀斑出现晚,比1型的小。
  附件2
  消  毒
  1 消毒前的准备
  1.1 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
  1.2 必须选用对马立克氏病病毒有效的消毒药品,如烧碱、醛类、氧化剂类、酚制剂类、氯制剂类、双季胺盐类等。
  1.3 备有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辆、消毒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器等。
  1.4 注意消毒剂不可混用.
  2 消毒范围
  禽舍地面及内外墙壁,舍外环境;饲养、饮水等用具,运输等设施设备以及其它一切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设备。
  3 消毒方法
  3.1 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法消毒;
  3.2 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法消毒;
  3.3 养禽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等方法消毒;
  3.4 粪便等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焚烧处理等方法消毒;
  3.5 饲养、管理等人员可采取淋浴等方法消毒;
  3.6 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浸泡、高压灭菌等方法消毒;
  3.7 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洒的方法消毒;
  3.8 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以及区域内池塘等水域的消毒可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并避免造成有害物质的污染。

 

 

(责任编辑: